综合

当我学会“梅拉宾法则”,和孩子的沟通突然顺畅了

时间:2010-12-5 17:23:32  作者:热门资讯   来源:综合  查看:  评论:0
内容摘要:谁能想到,自从儿子上初中后,原本乖巧懂事的他突然变得“易燃易爆”。动不动就因为一点小事变得特别狂躁,跟我顶嘴,冲我大吼大叫。他在那边吃饭边看手机,我不过说了他两句,结果他翻了个白眼:“别烦我!”他写作



谁能想到,当学的沟自从儿子上初中后,梅和孩原本乖巧懂事的拉宾盐城市某某水泥制品业务部他突然变得“易燃易爆”。

动不动就因为一点小事变得特别狂躁,法则跟我顶嘴,通突冲我大吼大叫。然顺

他在那边吃饭边看手机,当学的沟我不过说了他两句,梅和孩结果他翻了个白眼:“别烦我!拉宾”

他写作业磨磨蹭蹭,法则我催了他一声,通突他却暴躁地说:“你能不能出去,然顺让我清静一会儿!当学的沟”

跟他说点啥,梅和孩都油盐不进,拉宾简直不可理喻!

那天晚上,儿子吃完饭一直在那玩手机。

我本来不想说他,但眼看着马上就要七点了,我实在忍不住了,怒气冲冲地冲着他大吼:

“都几点了,还在玩手机,你就不能自觉点吗?”

没想到,儿子愣了一下,满脸不耐烦地说:“不用你管我!我乐意!”

态度之恶劣,让我无法忍受。

我这暴脾气蹭一下就上来了:

“怎么?翅膀硬了?说你两句还不行了是吗!

你看看你最近的成绩,简直一塌糊涂!盐城市某某水泥制品业务部你这样下去还想不想上高中了?”

说完上前就推搡儿子,想夺回他手里的手机。

这下就像捅了马蜂窝,儿子的情绪瞬间爆发,把手机狠狠地摔到地上,指着我的鼻子吼道:

“别以为你是我妈就了不起!”

说完头也不回地回了房间,砰的一声关上了门。

我站在原地目瞪口呆,内心气血翻涌。

我实在也想不通,从前那个对我言听计从、自律勤奋的孩子,怎么变成了这样?



第二天,我越想越生气,便找学心理学的闺蜜诉苦:

“我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,如今变得这么叛逆暴躁,我真是太失败了!”

闺蜜听我讲完来龙去脉,不禁摇摇头:“要我说,你得先把你这个暴脾气收一收,不然啊,你儿子的问题无解!”

我很不服气,我脾气暴怎么了?这能怪我吗?还不都是被这个不成器的孩子气的!

闺蜜看我不服,便给我讲了心理学上的“梅拉宾法则”:

讲的是,在人际沟通中,一个人对他人的印象只有7%取决于谈话的内容,而听觉信息如语气、音量等则占了38%,视觉信息如表情、态度等则高达55%。



也就是说:父母和孩子交流时,如果父母的面部表情看起来是愤怒的、失望的,语气听起来是高昂的、尖锐的。即使父母的道理再正确,初衷再怎么为了孩子好,也是无济于事。

闺蜜还给我举了综艺《超级育儿师》里的一个案例。

里面有一个叫宸宸的少年,叛逆又暴力。

无论妈妈对他怎么关心,他要么充耳不闻,要么就是嘶吼着:“要你管?”“出去!”

吃饭时,宸宸常常吃到一半,扔下碗筷就走;

甚至还在房间里备着一根大棍子,用它来威胁妈妈。



然而,嘉宾兰海观察后发现:宸宸的叛逆,其实是被父母错误的沟通方式激出来的。

明明在吃饭,妈妈突然抽出一张卷子,不容拒绝他让边吃边答:

“第一题选什么?” “一会儿把这张卷子做一点。”

而爸爸总是一开口就训斥:

“你懂不懂礼貌?” “父母跟你说话,知不知道回答?”

长期下来,宸宸根本听不到父母在说什么,应激般地对父母产生本能的抗拒。

最后,闺蜜告诉我:你的本意如何根本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带给孩子的感受。

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态度恶劣,脾气暴躁,很容易让孩子将注意力转移到父母的情绪上。

不仅很难认识到自己行为本身的问题,还容易激发孩子的反抗心理,亲子关系走向恶化。



听完闺蜜的一席话之后,我醍醐灌顶。

仔细回想一下,在和儿子沟通的过程中,我总是居高临下。说是沟通,但总是通过命令的语气,逼迫儿子做这做那,例如:

“吃饭的时候不许玩手机!” “作业写成这样也好意思交?赶紧重写一份!” “我都是为你好,你听我的就行!”

若他不听,我就会逐渐提高音量、加重语气,想要通过家长的“权威”逼迫他去认同和遵守自己的观点。

哪怕我的初衷并非如此,但情绪上头,人难自控。

最后忽视了儿子的感受和需要,以致彼此不停地疏远和伤害。

可话说回来,如果一个孩子,整天被训斥、被挑三拣四,得到的温柔、理解极少,怎么可能期待他对别人温柔?

想起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之一的贾容韬,在书中分享过自己的经历。

他儿子在步入高中后,出现了严重的问题:天天逃课去网吧、成绩倒数第一,数次参与打群架、两度被学校劝退。

那段时间,他每天对儿子不是严厉责备,就是动手打骂。

父子俩天天针尖对麦芒,关系紧张。

他在深刻反思之后,决定改变自己与儿子的沟通态度。

儿子考砸了,他不再抱怨,而是和颜悦色地说:

“孩子,考得不少啊,老爸现在才知道一个高中生多么不容易。说实话,要让爸爸去考,还考不了这么多分呢。”

儿子骑自行车撞了一个小孩,花去上千元的检查费和医药费,他也没有上来就指责,反而平和地安慰儿子:

“我特别理解你现在的心情,其实你不必太责怪自己,谁能不犯一点儿错呢?我知道你不是有意的,谁会无端给家里添麻烦呢?”

然后,他还主动帮儿子修好了自行车。

在他和风细雨的关爱下,儿子不再和他针锋相对,还努力上进,最后考入了重点大学。

李玫瑾教授说过:你对孩子说话的语气,决定着孩子对你的态度。

当父母放低姿态,耐心、温和地和孩子好好沟通,用绵绵细语将人生智慧慢慢灌输到孩子的脑中,孩子的内心就会被安全感所包裹,他会感受到自己是被父母深爱的、尊重的。

如此,教育才会坚定地发挥作用。





意识到自己在与儿子沟通上的简单、粗暴后,我决心改变自己的态度。

我不再命令儿子做这做那,也不再对他大吼大叫,更不会动辄指责他。

我辛苦做好的饭菜,儿子吃了两口就放下筷子:“我吃饱了!”

要是以前,我肯定会拍案而起,大声斥责他不珍惜我的劳动成果。

如今我却能心平气和地说:“好的,晚上你要是饿了就喊我,我再给你做。”

儿子半夜不睡觉玩手机,我也没有勃然大怒,而是轻柔地说:

“别玩太晚了,小心明天起不来哦!”

那天,儿子又考砸了,一脸无所谓地拿着卷子给我签字。

我看着卷子上血红的56分,顿时气血翻涌,但我仍假装平静地签了字,还微笑着对他说:

“不错,能看出来进步了,同样的题型你这次做出来了!”

儿子的脸上闪现了一丝惊讶,默不作声地走开了。

那天晚上,儿子竟然破天荒地敲开了我的房门,向我请教这次考试的错题。

我欣喜地发现,我已经初步敲开了儿子的心门,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!

如今回头来看,儿子对我态度的改变,完全得益于这段时间我所执行的三个“沟通策略”:

即“低音量 ”+“温柔的言语”+“和善的态度”。

1. 音量要放低

看过一个心理学实验,实验人员将妈妈超过85dB的说话录音,放给10名7~10岁的孩子听。

然后让他们写下录音的内容,结果只有13.3%的孩子写对了。

也就是说,父母说话的声音越大,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难以集中,教育的目的就更无法达成。

低声说话,传递给孩子的是愉悦、平静的情绪,让他感到身心放松;

大声吵吵,让他感受到的是压抑、恐惧,他只会离父母越来越远。

没有人可以靠高分贝的斥责走进另一人的内心,想要教育好孩子,首先要学会降低音量。

2. 言辞要温柔

尹建莉的女儿有次数学没考好,老师在家长会后特意找她说了此事。

回到家后,她没有责骂女儿,而是温柔地说道:

“老师说你这几次数学虽然考得不是很理想,但她觉得你的数学其实是很有潜力的。”

就这样,女儿受到很大鼓励,自信也被激发起来,之后越考越好。

很多时候,同一句话,不同的表达方式,带给孩子也是截然不同的感觉。

我个人的经验是要“硬话软说”“负面的话积极地说”。

比如把“赶紧过来吃饭!”换成“我做了你喜欢的排骨,再不来吃要凉咯!”

把“不许玩手机了!”换成“妈妈能理解你,手机确实很有意思,可是长时间玩不仅伤害眼睛,还影响学习,你是大孩子了,妈妈知道你心中有数。”

当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和温和,其实很容易放下心扉,发自内心地接纳你、认可你。

3. 态度要和善

“梅拉宾法则”中曾明确指出,人与人交往沟通中,你用什么表情和态度,对关系影响很大。

教育孩子时,最忌讳的就是板着臭脸、摆出高高在上的态度,冷冰冰地与对方说话。

电视剧《小欢喜》中,方一凡对待父母的态度截然不同。

妈妈董文洁不管发生什么,总是对他用命令的语气,态度强硬,动不动指责他这不行,那不行;

于是,他要么装作没听见,要么阳奉阴违;



爸爸方圆和他说话时总是和颜悦色、面带微笑,经常认可他的优点;

他总是郑重其事地听,然后把爸爸的话放在心上,悄悄改变。

父母说话的态度不同,沟通的效果也就截然不同。

温柔的脸色、和善的态度,就是温暖孩子内心的火炉,让孩子愿意听你说,也愿意为之改变。

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:

教育孩子需要一种绵力,要顺应孩子的感觉和节奏,错误的教育方向与方式,孩子会把你撞飞。

如果你发现和孩子很难沟通,不妨想一想“梅拉宾法则”。

他会告诉你,你对孩子下达的每次命令,发的每一次脾气,都会把孩子越推越远。

只有和颜悦色、温暖如春,才有机会融化孩子心里的冰与寒,成为那个“赢得”孩子的人。

点个赞吧,与各位父母共勉!

copyright © 2024 powered by 邢台市某某生态科技业务部   sitemap
11fg.top